游戏里为了塑造陈州的富贵气质,给陈州做了一座很豪华的城门,有5座城楼,3个门洞口:
中央的主城楼近看是这个样子:
陈州主城楼的屋顶是中国古代建筑里的最高规格——庑殿顶,也叫四阿顶。 中国古代不仅城市规划要讲究礼制,建筑单体也有礼制规矩。建筑的规格主要体现在屋顶的造型和台基,另外还有些细节问题,比如墙和屋顶的颜色、门有几扇、屋饰的式样、斗拱的有无和大小等,不过这些都是细节,一栋建筑只要扫一眼屋顶和台基,对其规格就差不多有数了。 下面这张图是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常见形式:
总的来说主要就四种,等级从高到低是庑殿>歇山>悬山>硬山。 庑殿和歇山的区别在于屋顶侧面有没有山墙(就是侧面的墙),悬山就是硬山顶的屋顶在山墙上方挑出去一截、屋顶比下部建筑要长。 其它几种,卷棚顶是歇山顶的特例,一般用在园林里;重檐不是单独的种类,只是说明屋顶有两层,任何一种屋顶都可以做成重檐;盖顶一般很难见到;各种攒尖顶一般只用在亭子和角楼之类。 游戏里陈州主城楼就是庑殿顶。严格说来,明清以前,庑殿顶只能用于皇家建筑、孔子殿堂和宗教建筑,到明清时,连宗教建筑也不能用了,只有皇帝和孔子能享用庑殿顶,别人用了都是逾制。庑殿顶的等级有多高,随便举几个例子就可以直观地说明,清宫紫禁城里的外朝三大殿(太和、中和、保和)只有太和殿是庑殿顶,连保和殿都不是;午门是庑殿顶,而天安门就不是。 紫禁城午门,重桅庑殿顶:
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庑殿顶,比例一般都像游戏里陈州主城楼和现实中的午门这样,上面那道横着的正脊比较长,四条垂脊比较短。而上面示意图里的是个正脊很短的,这种比例的庑殿顶往往在年代比较古的建筑上能见到。比如下面这个广西出土的西汉明器陶屋(汉朝人很喜欢用陶屋模型陪葬,拜其所赐,我们今天多少才知道点汉朝人的房子长啥样):
后面二楼的那间屋子就是这种正脊很短的庑殿顶。 游戏里陈州主城楼的屋顶,和上面这汉代陶楼这种早期庑殿顶还有个区别,那就是垂脊不是直的,而是弯了一下,这个叫做推山。 推山就是指把本来正脊往两边延长,这就使得山墙上部变陡了,而且垂脊也弯了,本来4条垂脊从正上方看应该是和正脊成45度夹角的直线,推山后就变成了抛物线。 推山是清朝建筑的特色,显得屋顶很有气势,紫禁城的太和殿就是推山顶,上面贴的午门也是。 太和殿的推山庑殿顶:
现实中的推山顶,4条垂脊都是光滑流畅的曲线(见上面的太和殿和午门),游戏美工给改成了折线,在中段折了一下,大概是为了节省工作量。
重檐的屋顶比单层的屋顶规格要高,三重檐的又比重檐要高,但是这只是次要因素,最主要的因素还是在于屋顶是四大种类中的哪一种。比如正阳门是歇山顶三重檐(这种又叫重檐三滴水),而午门是重檐庑殿顶,午门仍然比正阳门的地位要高。事实上三重檐经常是用在园林或者宗教建筑里,而且只用在歇山顶上,因为外观漂亮富于变化,皇宫倒是只用重檐庑殿顶,庑殿顶基本没有三重檐。倒是有些牌坊喜欢盖很多层檐,五重檐的庑殿顶牌坊也有。 正阳门,重檐三滴水:
前面的陈州主城楼图片里还可以看见城门,城门洞口是梯形的,一共有3个门洞。 据梁思成说,这种梯形的门洞(又叫“拱券”)能在明代以前的城门上看到。《中国建筑史》里的梯形城门拱券:
唐代大明宫玄武门(就是李世民那个玄武门之变的门)复原图,这个就是梯形拱券:
陈州城有3个门洞,显得比寿阳气派了。一般来说,只有需要显摆一下威仪的时候,城墙上的门洞才会多于1个,因此皇城上常能见到3个门洞并排(当然都是奇数),普通的城市就只开一个门洞了(打仗时守城方便啊)。像北京的外城墙大都是1个门洞的,到了皇城就有并排多个的门洞了。 3个门洞并不是最多的,还有5个门洞的,天安门就是,唐长安城正门明德门也是(唐长安城的其它门都是3个门洞)。这两都是体量巨大、规格至高的城门,明德门正面有50多米宽,天安门有60多米宽。 显摆威仪、彰显等级并不只靠体积和门洞,还有城楼。城楼到了清朝修得极其金碧辉煌。天安门正面是九开间,进深五开间,暗含“九五至尊”之意,而明德门是面阔十一开间,进深三开间,是唐长安城最宏伟的一座城门(明德门遗址考古挖出了大堆的砖、瓦、石灰、木灰、石础与绘有红彩的白灰墙皮块之类)。 天安门:
唐长安城明德门复原图(也是梯形拱券):
明德门五个门洞,两端二门洞是供车马出入通行的,次内二门为出入行人通行,正中的一个门道,是专供皇帝出明德门外郊祭通行的。天安门也有类似的划分,中间的门只有皇帝能走。
陈州城门的城墙没有女儿墙(大概是美工偷懒),面阔4间(这数字诡异,应该是奇数才对),进深3间(这倒没问题)。城楼外围没有走廊,因此气势上矮了一截。规格高的建筑,照例是应该要有门廊的,看前面午门和天安门等建筑就是这样,有时候如果旁边没有别的建筑就建一圈门廊绕楼一周。 某地孔庙的围廊,这就是独立建筑盖一圈围廊的例子:
古时造城墙,一般是夯土,又叫“版筑”。这种建筑手段在夏朝之前就有了,龙山文化遗址就有,上古时期的房屋都是这样盖起来的土坯房。后来建筑技术逐渐进步,房屋渐渐变成了砖石和木结构,城墙倒还一直是夯土为主,不过土坯房屋倒也一直未绝迹,今天在边远地区还能见到。 有些城墙,比如现实和游戏中的寿阳城墙,从外面看起来下面是条石,上面是砖,这是在夯土外面包的一层,以让城墙更坚固。 寿阳城墙:
像游戏里陈州城这样的,就是只有城墙下部包了条石。 夯土墙可以做得非常结实。南北朝时匈奴人赫连勃勃用十万人花六年时间修建了都城“统万城”,城墙是用三合土(石英沙、白粘土、生石灰)夯实建造的,传说还加了糯米汁提高粘合力,因此城墙是白色的。赫连勃勃和他指派的总工程师叱干阿利都是以残暴著名的人,统万城工程的验收方法是:用锥子扎城墙,如果能扎进去一寸以上,就推倒这段城墙,杀掉建这段的工匠,把工匠的尸体筑在城墙里,重新夯土建起来。连锥子都扎不进一寸,工程质量可想而知,传说中统万城的城墙可以在上面磨刀。可惜城修得再坚固,挡不住赫连家子孙不争气,守着坚城照样轻易亡国。 统万城遗址,公元413年建成的,到现在1600年过去,周围都成了沙漠,统万城却还立着,三合土虽然有点发黄,当地居民仍然管它叫“白城子”,城墙仍然可以用来磨刀:
后世也有完全由城砖垒砌的城墙,比如南京明城墙的某些段是外包城砖和条石的夯土,某些段就是全用砖砌的。全用砖砌的城墙,其坚固程度与用来当粘合剂的砂浆有很大关系,所以民间野史盛传南京城墙是用糯米汁(又是糯米)加石灰砌的砖,所以传说中独力承担了三分之一城墙(不知得用多少糯米)建造费用的沈万三在野史中有取之不尽的聚宝盆。
今天现实中的淮阳县,其实也是有古城墙遗址的(陈州和寿阳都是文化古城啊),在县城东南,有平粮台遗址。 平粮台古城址据推测是属于龙山文化的,属于太昊伏羲氏的时代,比夏朝还要早,一说是伏羲的都城。现在淮阳当地的居民,还有到平粮台遗址去拜祭伏羲的习惯。古书里记载的“陈为太昊之墟”、“炎帝神农初都陈”,大致就是指的这座城。 春秋时这片地属陈国,《诗经·陈风·宛丘》里的宛丘指的也是这个古城。 平粮台古城的建筑就是版筑建成的,有陶质的排水管道,建筑都盖在高台上(可以防潮),而且基本是正方形的,大概是现存古城遗址中最早的正方形城池。遗址中出土了大量上古文物,可见这座城在当时是座很繁华的城。 平粮台古城址平面图:
游戏里陈州主城楼的两侧是建在较高台子上的正方形小城楼:
美工把这小城楼做在高台上大概是为了好看,倒让小城楼高过了主城楼,有犯上之嫌了。台基是古建筑中体现等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,等级越高的建筑台基越高越大,台基层数也越多。 从南北朝后期开始,受佛教的影响,建筑台基往往做成和佛座一样的式样,上下凸出,中间凹入,用浮雕的莲瓣花草等纹饰装饰,叫做“须弥座”。紫禁城等级最高的大殿太和殿的须弥座有3层,高度有将近10米。前面的太和殿图片上能看出,须弥座的高度大概是大殿木构高度的1/3到一半。 这座小城楼是歇山顶。正方形的房屋在古建筑中经常被设计成攒尖顶,常见于园林中和城墙角楼,不过有时也出现在别的地方,比如紫禁城外朝三大殿(太和、中和、保和)和内廷三大殿(乾清、交泰、坤宁)各自的中间一座,中和殿和交泰殿,都是正方形攒尖顶。 紫禁城某角楼,正方形,重檐四角攒尖顶:
中和殿,正方形,四角攒尖顶:
交泰殿,正方形,四角攒尖顶:
游戏里最外侧的两座城楼用了和中央主城楼一模一样的模型(美工又偷懒了),也是庑殿顶,这就有点太等极不明了。还好倒是没有台基,比主城楼稍微矮一点。 最外侧的城楼:
城楼细部:
可以看见漂亮的格扇门窗,柱子有金色的柱础和柱头,柱身上还有暗花。
陈州城楼如果从城里往外看,就是这个样子:
|